编者按: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强到优,“科华”八年创业,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次飞跃。1998年,集团创立之初提出奋斗目标:2005年总资产达到5亿元,利税5000万元。时光飞逝,斗转星移,科华人同心协力,奋勇拼搏,在2002年就提前品尝实现目标的喜悦。于是,科华人与时俱进,勇立潮头,提出“451”工程新目标:2010年总资产达到40亿元,销售收入50亿元,创利税10亿元,到“十一五”期末水泥年生产总量达到2000万吨,进入全国水泥行业前十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宏伟目标既定,科华人仍需努力,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本报特开辟《科华发展大家谈》专栏,首篇刊发董事长、总裁赵宝忠纵论“科华”做大,做强,做优,体现集团高层领导对专栏的关心和重视。在此,期待您能与我们一起互动,为科华发展出谋划策,提 出真知灼见。 董事长、总裁赵宝忠工作千头万绪,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听到我们的来意,百忙之中的他欣然接受专访,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众所周知,民营大企业、大集团也是从小起步,没有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现在的大企业、大集团。企业办起来了,第一步成功了,然后都要想做大,这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共同愿望。请问赵董事长,做大企业首先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赵董事长:回想科华集团所走的路,我深感企业做大做强首先必须要有战略眼光和发展目标。因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战略规划和奋斗目标,就好象航行在大海里的一条船没有目标迷失了方向。1996年7月,浙江省兰溪市西山建材集团改制以后,40多名中层以上干部为了生存,设想自己创办企业,合股投资400多万元办了一个年产20万吨的水泥厂,创业初期都认为有一个厂办起来就不错了,并没有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1997年6月投产以后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就着手考虑发展目标,并随着企业的发展,适时调整制订发展规划,并确定分项、分年实施的目标,使企业始终沿着良性化轨道发展。1999年上半年,由于水泥市场销售疲软,加上兰溪机立窑水泥项目上马过多,省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整顿,股东(董事)对水泥市场的前景产生担忧情绪。对此,我们及时召开董事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吸取个别企业改行付出沉重代价的教训,坚持以水泥行业为主,跨省办实业壮大企业。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选择江西贵溪办厂。目标确定后,有人又曾担心在外省办厂政策环境会变,还不如再等等或在本地扩建更安全。于是,我们又重上江西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认为到江西贵溪办厂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废渣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抢占江西鹰潭地区市场,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江西投资成功以后,返回来再来发展兰溪本部,用两个企业的资金为依托,使扩建项目更有实力,1999年8月28日,集团到江西贵溪投资建设年产45万吨水泥规模的新世纪水泥公司,一期于2000年3月28日点火投产,工程建设只用短短的半年时间,在江西创造奇迹,传为佳话,二期工程又于2001年9月1日投产。1999年10月,集团还收购了兰溪国营第二水泥厂,集团本部也投资扩大了生产能力,从20万吨技改发展到45万吨。2001年11月,集团利用江西贵溪、浙江兰溪这两个企业的资产实力,在本部扩建了一条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回转窑,2002年9月1日投产,2003年5月28日,又投资1.8亿元在江西贵溪投资扩建了一条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003年6月25日,在重庆市“两节一会”上,科华集团与重庆市綦江县、万州区政府签订了总投资13亿,在綦江和万州各建年产3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项目。 走出大山,驰骋东西,抓住机遇,壮大企业,正因为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和发展目标,使集团的每项投资达到预期的目的,增加了融资渠道,扩大了市场销售,分散投资风险,延长了产品生命力。 记者:俗话说:“打江山难,保江山更难”,请问赵董事长,科华集团在做大企业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好股东(董事)的关系。 赵董事长:一个合股企业在创办之初,也就是打江山的时候,股东们都能同甘共苦,相互理解,互相支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企业做大了,有了惊喜的业绩,创业者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一个企业就会人心焕散,这样的案例很多,教训也颇为深刻。 科华集团从400多万元开始起步,发展到如今拥有近12亿固定资产的企业集团,今日的成功与集团决策班子精诚团结分不开的。“科华”的企业精神是团结、创新、求实、奉献。团结,是一个企业兴旺的前提。如何处理好股东(董事)的关系,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分清职责,使职、责、权、利明确。董事会成员大部分兼任所属企业的高层领导,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合理分工,明确分管范围、责任,有问题不明确或意见不一致,由董事长协调解决。二、加强沟通,定期通报情况。集团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会议,共同讨论企业的重大决策,如果决策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难以统一,就召开扩大会议,征求股东代表和中层以上干部的意见,集思广义、按章办事。三、从大局出发,以理服人。股东(董事)之间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纠葛和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首先是从大局出发,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对遇到的情况冷静思考,深入了解,妥善处理,建立更加牢固的团结形象。四,扩增资本和增加股东(董事),增添新生血液。集团原有董事4名,江西投资建厂后股东(董事)扩增到9名,到重庆投资建厂扩大到12名,通过内部股份扩增重组的方式,成立联合舰队,这样既增加企业股本金,扩大了资金渠道,又增加董事会的新生力量,促进董事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记者:实践证明,做大做强企业的关键是要在社会上有公众的认知度,请问赵董事长,集团在这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赵董事长:企业在社会上有公众的认知度,靠的就是自己手中一块响亮的牌子。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优,没有自己的品牌是绝对不行的。产品要进入市场,占领市场份额靠的就是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成为名牌,无形资产创造的经济效益往往使有形资产相形见绌,一块牌子的声誉就是企业的利润,企业要踏踏实实打造一块过硬的品牌,产品必须“拳头化”,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创品牌,保名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这是企业的经营重心所在,也是做大、做强企业所至关重要。我们集团创办之初就设计了自己的品牌商标,即在科华品牌的理念和图案中贯穿了新世纪的一种观念。一般水泥企业,绝大部分是以“山”、“动物”取名,我们企业的经营理念是“融科华精华,创一流产品”,所以产品商标取名为“科华”。1997年8月,集团前身兰溪市新世纪水泥厂生产的“科华”牌进入市场后,恰逢新世纪即将到来,二十一世纪,科华牌水泥,市场一炮打响。 做大企业、打响品牌,首先取决于自己的产品质量。我们集团的“科华”牌水泥按照国家水泥标准,制订出自己企业内部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内控指标,贯穿于各个岗位,严格执行;并扎实做好企业基础工作,集团公司通过了标准化、全面质量管理,二级计量的验收,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的认证。通过这些基础工作的开展,使干部员工提高了质量意识和整体的素质。有了各项制度,关键还是在于平时的执行,长效管理确实是一件难事,关键还是在于领导。集团各企业每月的2日、12日、22日定期召开生产、质量、销售、安全工作的例会。各公司严格执行质量一票否决制,质量同责任人、岗位的工资奖金挂钩。按产量、质量计酬。对内狠抓质量管理,对外抓好售后服务。集团公司创建几年来,历年在全国、省、市质量监督检验中全部合格,“科华牌”水泥被评为“浙江推荐产品”,“金华市名牌产品”,“浙江名牌产品”,并荣获“国家免检产品”。“科华”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和“江西省著名商标”。 记者:《科华报》第二期头版头条刊登了《董事长充电》的通讯和《创学习型企业,当知识型员工》的评论员文章,请问创建学习型企业对做大、做强、做优“科华”有何重要意义。 赵董事长:“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看一个国家的核心领导集体,一个省、一个市的经济建设,老百姓奔小康要看省委书记、省长、市委书记、市长的领导才能,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在过去的将近20年里,中国企业已经数度经历了从神话到噩梦的轮回,无数威振一时的巨型企业轰然瓦解,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失败的因素很多,但关键还是在于“决策”,一个决策失误,可能带来是灾难,就会造成全盘皆输。企业小的时候刚起步,“家庭作坊”式管理还可以,企业一步一步做大了,就会感觉到力不从心,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跟上企业发展前进的步伐。把自己培养成更成熟的人,更理性的人。 记者:实践证明未来企业的竞争是人才和文化的竞争,请问集团在这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赵董事长:没有人才的保障,就不能一步一步把集团壮大。留住人才,企业也是一件难事。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对人来说因为有五个需要,特别是“人才”,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社交需要,四是尊重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善的体制状况下,人才跳槽频繁,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怎样留住人,留住人才值得进一步探讨。 科华集团在留人和招聘人才方面采取五种办法:一是感性留人;二是企业发展留人;三是创造舒适环境留人;四是待遇留人;五是职务留人。对技术、管理骨干让他们参于公司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研讨,使他们感觉到企业有奔头;在平时同他们多交流,增加相互了解。让管理和技术骨干参与企业股份;对招聘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让其投一部分股份,公司配送技术股。工作技术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提到管理工作岗位,让其有更大发挥才能。根据企业发展,公司推出管理岗位,进行竞聘上岗,让员工有晋级机会,并不断改善后勤保障体系,让他们有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公司配备大客车接送上下班,职工大餐厅、宿舍安装空调设施等等。按照墨子的理论:良弓难张,然可以乃高人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能把人才的“才”字充分地发挥出来。目前,整个集团从外地引进各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50多名,为企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记者:谢谢董事长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最后您还想对本报读者说些什么。 赵董事长:科华做大、做强、做优,还要不断创新,生产工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发展要找准路子,借鉴先进管理经验,为我所用。科华近几年发展很快,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和一些知名企业相比,还显得渺小,我相信,科华人会继续努力。值此新的一年来临之际,我代表科华集团向关心支持科华事业发展的上级领导、全体股东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向奋战在第一线的全体干部、员工表示衷心感谢,祝新年万事如意,合家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