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针对当前的投资环境,你是不是收缩了投资规模?为什么? 赵宝忠:从去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这对投资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过不同的地区和特定的行业还是存在差异的。重庆作为国家最年轻也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既定战略的重要前沿。同时,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两会期间对重庆明确了三大定位,提出了一大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即‘314’总体部署,这成为重庆科学发展的总纲。一系列政策因素决定了重庆将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水泥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材,其在一段时期内的需求必然是巨大的,这也就决定了重庆作为一个巨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的存在。 因此,我们科华集团并没有放慢发展的脚步,收缩投资规模,相反,我们经过充分的考察和论证,在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条件都成熟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扩大了投资。在今年4月19日的浙江?重庆两省市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科华集团分别与綦江、万州、奉节等区县签订了水泥生产合作项目,投资金额达13亿元。在随后的5月18日,集团又与石柱县政府签订了年产6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 当然,科华集团加大在重庆的投资,除了政策和市场的因素外,还包括科华品牌在重庆水泥行业的影响力,科华集团本身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作为60家国家重点支持的水泥大型企业(集团)之一的整体实力和美誉度,较能得到银行等的青睐。 《浙商》:你的投资准则是什么?怎么投资?投资什么? 赵宝忠:我们科华集团的经营理念是“转变观念,练好内功,扎扎实实抓管理;调整思路,体制创新,稳扎稳打促发展”,而“稳扎稳打促发展”可以说是对集团投资准测的阐释。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大背景和投资环境之下,只有在抓好现有生产的基础上再谋求投资和发展是我们科华集团一以贯之的稳健的投资原则。 就具体如何投资,投资什么,我认为应遵循几条原则:第一,是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第二,是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第三,要保证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的合理优化配备;第四,是投资项目和投资所在地要具备各生产要素上的优势,包括市场优势、资源优势、交通运输优势,当然还包括投资所在地政府的政策和服务优势等,要建立较好的政企、人际关系。 另外,我们科华集团从事的是制造业,是实实在在的实业,而不是相对虚拟和风险度较高的纯粹的资本运作,因此,本着对广大集团投资者和员工负责的态度,集团在投资决策时采取股份制运作,具体的投资项目也都是实业,并且都是熟悉的制造业。 《浙商》:你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保持浙商的优势与竞争力? 赵宝忠:科华集团到重庆发展已逾5年时间,作为一名走出浙江发展的浙商,在异乡发展的历程中,我个人认为浙商表现出以下优势: 首先是品牌优势。在现今的经济版图上,浙商已经成长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商业群体,已成为一个品牌,这个品牌是靠千千万万浙商的不断努力和拼搏进取打造的,是浙商的诚信度、产品的美誉度、企业的成功度和对社会的责任度的积累,这个品牌对浙商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 其次是“嗅觉优势”。我认为,浙商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与其敏锐的“嗅觉”是分不开的,在讯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浙商们往往都有较强的洞察市场动态,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 第三,江浙地区经济相对发展,民间流动资金相对较多,资本运行活跃,而浙商作为这一地区孕育出来的成功商人,对资本的运作和融资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先天的优势和前提条件。 最后,当然就是浙商不畏艰辛、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了。 正是凭借着以上优势和自身的不懈努力,浙商们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要继续在市场上取得成功,我认为作为浙商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以上的优势和优良传统,并把它们转化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浙商》:你对商会会员的投资有什么建议与忠告? 赵宝忠:科华集团发展12年来,在投资方面,有创业的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在12年的投资兴业历程中,我们也总结出几条经验: 第一,要认真学习相关政策,积极把握市场动态,投资项目要顺应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产业政策,不能逆时逆势而动; 第二,投资不能跟风,更不能轻易进入不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一定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严格的项目考察和充分的项目论证; 第三,投资新项目要量力而行,发展扩张切忌盲目,特别是在当前国家一再加强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一定要在抓好现有生产的基础上,在各方面条件都成熟的前提下再谋求扩张,要审时度势,量力而为; 最后,要牢记和贯彻“稳健为主,发展为辅”投资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