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茫茫金华北山,似一条桀骜不驯的巨蟒,盘踞在金衢盆地的北端,西山就在它的腹部,雄伟的景象,为大自然增添几分壮观的色彩。 改革开放大潮涌起,西山脚下一颗璀璨的企业明珠熠焰闪光,一位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开拓者以睿智和胆识,领衔唱起了“团结、创新、求实、奉献”的创业之歌。 他,就是浙江科华集团董事长赵宝忠。 八年,弹指一挥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浙江科华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整整砥励奋斗了二千九百二十个日日夜夜。从集团前身兰溪市新世纪水泥厂年产水泥30万吨,资产3500万元,到目前集团年生产水泥600万吨,资产12亿元,销售收入15亿元;从昔日的“单打一”水泥小厂到今日集水泥生产、房地产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塑业包装实业和酒店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从大山走向东西,15家企业成员单位分布浙江、江西、四川、重庆等省市的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近几年,集团荣获全国经营管理达标先进企业、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全国企业形象“AAA”企业,浙江省首批诚信企业、省级管理示范企业,“三优”企业,AAA级银行信用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安全生产先进企业,环境达标先进企业等殊荣,入选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优秀企业”数据库。集团董事长、总裁赵宝忠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家、浙江省乡镇企业创业功臣、浙江省乡镇企业优秀董事长、总经理,浙江省金华市劳动模范,入选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优秀企业家”数据库。 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年大跨越。面对八年辉煌,赵宝忠平静如水:“人活着就是为了一个梦想――实现自我价值。我们这一代人,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对于每一个人,都是迫在眉睫的事,作为企业的带头人,更是时不我待。” 瀚海搏击唱大歌,科华集团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是一篇动人心魄的创业传奇,是一首激情昂扬的和谐乐章。科华的辉煌,正是以董事长赵宝忠的“时不我待”超前思维的一字一句铸就的。此刻,就让我们共同走近科华,领略他的创业风采与伟略宏图……
梅花香自苦寒来
商海莫测,芸芸众生,大浪淘沙,成功者总是属于那些备尝艰辛,异常顽强和善于捕捉机遇,打造坦途的人。 生在西山脚下的赵宝忠,生活经历丰富而又挫折。18岁高中毕业,他渴望通过上大学的跳板走出大山,可在走后门盛行的年代里,美好愿望昙花一现,被无情的现实击碎,只好又回到令他困惑的穷山沟。在凭力气大干加苦干的岁月里,赵宝忠历经生活严峻考验,干过特种水泥厂的晒石工,酱油厂的搬运工,“763”炸药洞库的挖土工,而当的时间最长的,则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地球修理工”。 20岁那年,赵宝忠走出大山的心愿终于实现,他离开家乡,当了“最可爱的人”。从战士到班长,从班长到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学员,从学员到代理排长,军旅生涯影响着他的人生。在与首长和战友的相处中,赵宝忠学到了很多知识,视野开阔了,也变得更爱思索了。1980年,正当他下决心在大溶炉好好干一场的时候,却听到家乡办起水泥厂的消息。是留在部队提干,还是退伍回家搞建设,赵宝忠在人生十字路口抉择,一番深思熟虑,他认定该走的路:回家乡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创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1980年年底,回到家乡的赵宝忠进了村办企业――兰溪西山寺水泥厂。拉料、烧窑,一干就是五年,厂领导相中他这匹“千里马”,调他到办公室任主任,职工都信任佩服他这股吃苦耐劳精神,29岁的赵宝忠被选为生产厂长。水泥厂的“十八般”武艺都干过,每道工序都了如指掌,这为他今后走上成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6年,政策机遇的法码终于向赵宝忠这位“时不我待”的有心人倾斜。原西山建材集团改制拍卖,他与20多名中层干部、职工为寻求工作和生活之路,毅然创办了兰溪市新世纪水泥厂。竣工投产第一年,年产水泥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600万元,利税1000多万元。 万事开头并不难,梅花香自苦寒来。赵宝忠的第一桶金掘得异常顺利,创造的是广为传颂的奇迹。他把精力和心血都洒向西山寺这块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可喜的是,这块土地并没有令他失望,丰硕的果实就是给予他最好回报。
春风得意马蹄急波涛汹涌的商海大潮造就了无数的企业精英,也使不少人折戟沉沙。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就要预测大势,洞察先机,这样才会对自己、对企业充满信心,才会在商海遨游中争取主动。 赵宝忠就是一个善于分析经济走向大势的人。 1996年,水泥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风云变幻,从小土窑、机立窑,到后来的回转窑,设备更新快,产品质量要求高。面对严峻的形势,赵宝忠产生危机和紧迫感,想出了应变的思路:企业要具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就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生产规模扩大了,经营成本就会降下来,进而实现规模效益的目标。 思路决定出路,大方向认定以后,赵宝忠不失时机采取新的经营策略,不在资本经营,资产重组这一层面上停留,而是立足技改求发展,走产品经营专业化之路,做大自己的“拳头”,使其打的更有力。 速度决定一切。短短几个月,一条年产30万吨的生产流水线上马,采用的是清华大学研制开发的核子计算机自动控制质量跟踪系统,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在当时的水泥行业也是首屈一指。 赵宝忠的大写笔写对了。事实证明,没有主导产业支撑,盲目搞多元化,令许多企业尝到失败的滋味,他的明智之举,使自己的事业走上正规。 此时,农村乡镇企业正酝酿新一轮改制,赵宝忠敏锐地觉察到政策里面定有“黄金”,于是,以军人般的雷厉风行作风,用超常规速度,创建了民营股份制企业――兰溪市新世纪水泥厂,一个企业以此也脱胎换骨,获得了新生。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能把握政策,则能在商战中抢占先机。1997年,党的十五大充分肯定了民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意义和作用。赵宝忠创办民营股份制企业的成功举措符合中央确定的企业改革方向,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新世纪水泥厂赢得了壮大经济实力,发展自己的主动权。
百炼成钢铸内心先进的技术不能代替落后的管理,但先进的管理规则可以弥补技术的不足。因此,作为一个企业家,在追求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管理的创新,而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创出名牌、赢得市场。 “融科技精华,创一流产品”,是浙江科华集团始终秉承的经营方针;“管理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是董事长赵宝忠的口头禅。他有先人一筹的决策能力,走上步,看下步,工作既有长计划,又有短安排,年年还有新道道,并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坚持目标管理。适时制订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层层签订管理责任书,实行经济责任制考核,使各部门、各岗位员工的工作目标清晰,责、权、利明确,依据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奖惩。 狠抓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根据企业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他亲自起草有关管理标准和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实现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对生产、经营、市场三大领域严格把关,是赵宝忠管理的“重头戏”,他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营销策略,紧抓节能降耗这个关键点,实行企业内部模拟市场核算,同时,加强预算和成本管理,规范资金运作,提高基础管理水平。 强化质量管理,注重品牌建设,是赵宝忠带领科华人同心协力唱的一台“大戏”。为创出一流产品,企业对产品质量实行考核奖赔制度,实施以质量创名牌,以名牌促质量提高的运行机制,综合体现了“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实施名牌战略,立足质量促信誉”的鲜明特色,真正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使企业不断上等级,先后获得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双证证书。“科华”牌水泥曾先后荣获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江西省名牌产品、金华市名牌产品。“科华”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
一路豪歌向天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需要决策者在发展思路上有所突破,在目标上有所明确,在打法上有所改变。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能只靠政府给予的政策维持企业的简单存在,而是要有广阔的胸怀,站在更高的视野上审视事物的发展走向,用超前思维谋划企业的未来。 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发展呈现勃勃生机,但此时的赵宝忠并没有沾沾自喜的感觉,他敏锐地觉察到,尽管市场培育逐步走向成熟,但商场如战场,企业如果没有新的应变招数,就有可能很快被市场淘汰。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注重质的提升的同时,在量的扩张上做文章。 1998年7月,浙江金华科华集团有限公司组建,赵宝忠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起步虽晚,起点却高,短短几年,以惊人的速度在山峦中崛起。 当别人对此赞叹不已,连连称奇的时候,赵宝忠又在酝酿新的计划,寻找更大发展的新路。进入21世纪,对水泥行业来说,是市场和资源的竞争。经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和科学的分析论证,他决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跨出浙江,到赣东地区投资兴业。1999年8月,江西省贵溪新世纪水泥有限公司成立,年产水泥40万吨,一跃成为鹰潭地区主要骨干企业。 立足主业不放松,时时寻找发展机遇壮大主业,赵宝忠脑子里的这根弦从来没有松过。为做大做强,他采取多种形式搞好资本经营,先兼并破产企业“国营兰溪市第二水泥厂”重组为“兰鹰水泥厂”,后租赁“水电部十二局新安江特种水泥厂”和“江西上饶地区旋窑水泥厂”,这些举措不仅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还为当地解决了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促进了社会稳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机遇稍纵即逝。为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2001年,“科华”本部又投入1.5亿元进行技术改造,扩建一条日产2000吨水泥的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2003年,集团又投资7亿元在江西、重庆扩建了3条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赵宝忠的大手笔使“科华”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主动仗,一次又一次迈上了成功的台阶。原人民日报社社长给赵宝忠题赠了四个大字“勇于开拓”,这正是赵宝忠创新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赵宝忠的殷切希望。
青山绿水奏华章一个鲜明、杰出的企业家,最令人钦佩的是他不仅富有实践性的企业观和独特的个人发展观,更有致富不忘本,全力回报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并在企业发展中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利益和应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之间的关系。 科华所在的兰溪,是山明水秀,风景优美的县级市,水泥曾经是重污染、粉尘、烟尘满天飞舞的行业。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赵宝忠从创业之初就立下誓言:加强环境保护,整治粉尘污染,,决不让蓝天、绿地、碧水蒙尘,企业既要创造经济效益,更要为社会作出奉献。 赵宝忠的誓言情真意切,科华人干的桩桩事功德无量。1997年,新世纪水泥厂建厂不久,筹集的资金十分有限,可赵宝忠仍把整治粉尘污染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投入500多万元巨资在每个扬尘点配备先进的除尘设施,在工程投产时抽调基建、生产、机电车间有关人员组成粉尘治理领导小组,健全粉尘治理规章制度,制定“三同时、三落实、三不放过”的管理目标,使环保管理走上正常化、制度化、目标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长效管理轨道,企业成立当年就被金华市有关部门评为“水泥粉尘治理达标企业”。 1999年,“科华”事业飞速发展,整治粉尘污染行动更是加快步伐。赵宝忠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带领公司领导先后到广州、重庆等几家窑烟囱除尘较好的水泥厂考察学习,并多次征求环保部门意见,了解环保除尘设备技术情况,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方案。与此同时,又投入300万元安装国内先进的立窑式脉冲除尘装置,使机立窑粉尘排放浓度大大低于国家排放标准。2000年,在全国开展的“一控双达标”活动中,科华集团成为浙江省第一家通过水泥粉尘限期治理达标验收合格企业,首家被评为水泥生产无烟企业和环保达标先进企业。2004年10月13日,经方圆标志认证中心严格审核,集团下属的浙江科华水泥有限公司、江西贵溪新世纪水泥有限公司双双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现场审核。 江西贵溪科华水泥公司是浙江科华集团于1999年8月份投资创办的企业,是当地招商引资后进入鹰潭贵溪较早的企业之一。三期工程完成后,企业生产规模达到140万吨,不仅改变了江西鹰潭地区没有大型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的历史,更带动了该地区水泥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项目的投产,可利用贵溪化肥厂磷石膏废渣10万吨和电厂粉煤灰20多万吨,对解决当地工业废渣的利用,减少废渣的环境污染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每年为贵溪财政增加可用资金500多万元,带动地方矿产业、运输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千方百计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为政府分忧,确保社会稳定是赵宝忠强烈责任感的又一鲜明体现。兼并国营兰溪市第二水泥厂,租赁水电部十二局新安江特种水泥厂和江西上饶地区旋窑水泥厂,使这些停滞的企业重新运转,解决了几百名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 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为国家多作贡献。赵宝忠常说:“企业经营者要饮水思源,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尽自己所能,承担起社会责任。”近几年,科华集团先后出资95万元修建金兰北线公路,出资20万元修建金兰中线公路,为兴资办学,建图书馆,慈善总会,敬老院,贫困村等社会公益事业40多万元,为江西贵溪学校、村镇建设赞助水泥2060吨,捐款近50万元。、 青山绿水为证,赵宝忠为保护环境不遗余力,为公益事业慷慨解襄,为政府分担忧愁,为国家多作贡献,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他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承担社会责任,而他自己平时生活俭朴,廉洁清正,始终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带头人。
浴风沐雨重成材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如果继续凭“胆大”,冒风险来经营企业,那么,“风险”就会变“危险”,甚至可能会葬送一个企业。因此,切实提高企业家自身素质是当务之急。 “科华”崛起创造奇迹,引人瞩目,在一片赞扬声中,在一个个荣誉面前,赵宝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感自己肩负的重担。为此,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企业的决策者,市场竞争日趋严峻,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企业决策者要不断“充电”,加强学习,这样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才能当好“舵手”。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为圆向往已久的大学梦,赵宝忠在忙碌之中挤出时间拿起课本,给自己“充电”。1998年,为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他选择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攻读工商经济管理专业,电大毕业后,他又继续到浙江大学工商经济管理研究生班深造,以优异的成绩学完全部课程结业后,又攻读香港公开大学工商经济管理硕士学位。2003年11月又参加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组织的赴日研修班学习,在掌握工商经营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赵宝忠工作之余还刻苦钻研水泥生产专业知识,认真学习研究国家政策,并做到“充电”形式多种多样,参加企业家,经济家论坛会议,聆听各级领导报告,出国或到外省市参加考察、取经。 几年如一日寒窗自子,有益的“充电”马不停蹄,使赵宝忠的改革思路更宽,更成熟,经营管理知识与日理念更新,更先进,决策水平更科学,更系统。边学习,边实践,干中学,学中干,使他在把握自己,认识社会经营人生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富有现代经营管理念的新一代知识型,智慧型,实干型的企业家。在赵宝忠的带领下,浙江科华集团掀起“创学习型企业,当知识型员工”的高潮,集团高级管理层完成了“EMBA”函授学习,有两人还被选送到了中央党校学习,许多中层骨干,普通员工都参加了在职工学习。 为营造团队协作、拼搏奋进心情舒畅环境,充分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赵宝忠在企业管理中融入“人本主义”内涵,把员工看作是自己兄弟姐妹,诚恳相待,他关心人、体贴人、理解人、相信人,总是为员工排忧解难,用自己的诚心、公心凝聚起员工爱厂敬业之心。他更爱才、重才、惜才、聚才、用才,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面向全国招聘管理和技术人才,大胆任用,放在领导岗位。并从集团员工中选用一批有才能的人,提到中层和各公司总经理等岗位。与此同时,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企业文化活动,组织员工为企业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在生产岗位上深入开展“双增双节”,开展废资源综合利用,仅水泥包装袋由纸袋改为塑料复合袋这一项技术革新,一年就为企业节约成本200多万元。 21世纪,企业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企业必须赋予员工以先进的文化,通过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激励、鼓舞员工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引导、团结广大员工与企业一起前进,使企业的长久繁荣与员工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同步。赵宝忠深知这一点,也由此提出自己新的见解:科华集团要谋求新的壮大和飞跃,不仅要求技术、管理层面上档次,而且要使科华文化的推动作用更加突显。在他的倡导下,《科华报》经过短期筹备后出版,集团从此有了自己的媒体,使报纸成为科华人挥洒豪情,畅谈心声的方寸之地,成为科华人锐意进取、创新开拓的精神家园。 企业的创建靠勇气,企业的发展素质和日益成熟靠底蕴。优秀企业经营过程也是对某种文化的追求过程,对不同文化的追求是企业间最大的差异化表现。赵宝忠始终把“以人为本”这条主线贯穿于科华文化建设之中,着力营造新文化的氛围,用科华文化的无形力量不断激励员工的归属感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使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集团及各子公司工作效率快速高效,运作稳健和谐,员工与企业的鱼水关系更加融洽,“科华”成为是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
浓墨重彩绘“丹青”事业上的路并不都是一帆风顺,而是一片荆棘,成功的机遇一视同仁地赋予每一个人,但只有那些敢于披荆斩棘、不折不挠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1998年科华集团成立时就提出奋斗目标:2005年达到总资产5亿元,利税5000万元,这个目标在科华人的努力下于2002年底就提前实现了。于是,科华人又提出“451”工程的新目标:即到2010年总资产达到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