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夜里,朴实的故事袅袅轻烟,从火红的烟头上,释放成一圈一圈,飘散于空。 科华集团正迈入“主业突出、多元发展”的跳跃式稳健发展阶段。董事长、总裁赵宝忠每天工作日程排的满满的,不辞辛劳奔波于浙、渝、赣三地。集团总部迁移重庆主城区南坪新址办公;万州科华二期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扩建项目筹建;“科华”商贸、投资、新型建材、塑业包装等多元化产业步入正常运行轨道……最近数月每天工作都在十二个小时以上。此刻已是深夜,又欣然接受本刊专访,略显疲倦的他,又抽出一支香烟,点上。 这是2007年3月16日晚,一个春雨密密、乍暖还寒的春夜,重庆南坪区南兴路64号万凯新都17楼科华集团总部新办公室里,赵宝忠坐在记者对面。 10年,弹指一挥间。从昔日浙江兰溪一个400万元起步的水泥厂,发展到今天水泥生产企业横跨东部、中部、西部,水泥总产量80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与跨国水泥巨头、国内大型水泥集团抗衡竞争,且集水泥生产、商贸投资、新型建材、包装实业、酒店经营为一体的国家大型企业――“科华”创造了又一个奇迹,并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创下更大的奇迹! 然而,面对辉煌,面对奇迹,赵宝忠依然平静如水。这位在水泥行业拼搏近二十八年,带领“科华”历经十年艰辛征途,并扬帆起航拉开“科华”第三次创业新高峰序幕的“领头雁”,没有一句高调的豪言壮语,只有一个“勤奋做事、努力学习”的朴实故事: “大山的童年培养了意志,当兵的生活锻炼了毅力,工作的起伏铸就了坚强,十年的创业实现了梦想。2006年12月26日,在科华创业10周年纪念册上,赵宝忠写下意味深长的一段话。 走出大山,意志和毅力六十年代末,儿时的赵宝忠目睹家乡的落后面貌和乡亲们的艰辛生活,不屈服命运安排的他,心底渐渐凝结一个强烈的信念:“我一定要走出贫瘠大山,为家乡争光,给父老乡亲带回希望!” 坚定信念转化为坚强的意志。他勤奋读书,从村小一路“过关斩将”读到了区里高中,而此时能拿到高中文凭的,这个700多人的村仅有几人。 高中毕业后,赵宝忠渴望通过大学的跳板走出大山,然而在那个特殊年代,命运并不眷顾拼命读书的农村娃。那时,读大学靠“推荐”,不可能有“关系后门”可走的他,尽管品学皆优,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愿望,瞬间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回到家乡的穷山沟,在凭力气大干加苦干的岁月里,他做过烧石灰的挑柴工,特种水泥厂的晒石工,酱油厂的搬运工,炸药洞库的挖土工,而干的时间最长的,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地球修理工”。 1978年2月,幸运的光环终于光顾,赵宝忠应征入伍来到福建某野战部队,条件虽然艰苦,但总算可以走出大山了! 意志转化成毅力。他欣喜若狂吸收所有新鲜的事物和知识,军营方块里清贫的生活,近似残酷的军事训练,很多人都难以承受,但在他眼里不值一提,还起早贪黑给自己加班“开小灶”,把部队里的“十八般武艺”摸了个透,成为全师尖子班的佼佼者。 “1980年3月,我们师挑选三人到军校学习,我是唯一一个当兵的,被选派到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学习深造,因为我带的班从全连倒数第一变成了正数第一,从当新兵起就被团里列为干部培养苗子!”说到这段经历,赵宝忠颇感自豪。“到当时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州,我真是大开了眼界,办企业或经商,可以使一个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又是赵宝忠广州之行的另一种全新的感受。 从广州回到部队,他立即升任代理排长,如转干后就是部队的正式军官了,这在家乡可是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 然而,家里的一封来信却让赵宝忠陷入了沉思:村里利用石灰石资源丰富的优势,办起了水泥厂,急需管理型的人才。是留在部队“提干”,过前途舒坦的生活,还是退伍回乡拼搏,去实现改变贫穷的儿时心愿?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深思熟虑,赵宝忠选择了后者。 起伏16年,“不安分”的坚强1980年12月,经过向部队首长多次申请和再三要求,赵宝忠退伍回到家乡,之后就进入村办企业――兰溪西山寺水泥厂。 然而人生,总是需要和命运较量…… 满怀“为家乡奉献,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激情和雄心大志的他,到了工厂后,却当了拉料工、烧窑工、车队驾驶员,厂里各种岗位他几乎都干齐了。 面对命运如此的安排,在部队大熔炉锻炼过的赵宝忠考虑问题周到全面:怨天尤人没有用,只要尽心尽责做好每一件事,铁棒也能磨成针! 赵宝忠这名小伙子,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厂里的职工、村里的百姓都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几年之后,他被调任车队长,1985年当上厂办主任。1987年,29岁的他被厂里职工民主选举为生产责任制承包厂长,几经周折又去当过个体车队长,开大货车。1990年,能力突出、踏实肯干的他经领导再三要求回厂,从办公室主任,后升为常务副厂长。1994年1月,他又被调到西山建材集团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主持全面工作。 三个月后,干得好好的他却接到一纸莫名其妙的调令,要他到下属西华建材公司水泥厂担任技改办主任。对人为因素受到不公平对待,赵宝忠可以辩解,技改办主任在当时就是个“闲差”,他也完全可以“一张报纸,一杯茶”地混日子。 可赵宝忠没有这么做,他选择的是“决不放弃,为改变家乡做好每件事!”通过全身心投入努力工作,自己画图纸,深入车间工地,使技改生产线建设不仅很快完成,而且成本节省,原投资预算1200万元,只用了800万元。 技改项目完成,年产10万吨的二期生产线投产,赵宝忠离开原工作岗位。谁知这家厂由于企业管理不善,又陷入了经营困境,厂里的中层干部闹情绪不上班、职工人心涣散。如何抓好企业管理,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来当领头人,成为当务之急。 干部、职工的眼光聚焦到赵宝忠这位能人身上。1995年9月,他又担起了厂长的重任,带领干部员工团结凝聚,当年就实现利税600万元。 1996年6月,西山建材集团某些有“红眼病”的领导嫉妒赵宝忠的能力,怕今后会出现儿子失去接班机会的危险,决定将集团下属二个水泥厂实行风险承包,赵宝忠是村干部不得承包,二个厂的干部员工坚决不同意,气氛一时激烈,乡党委政府决定赵宝忠可以承包。在干部员工推荐拥护下赵宝忠承租了该建材公司水泥厂。 …… 16年艰辛磨练,工作职位起起伏伏,赵宝忠从当年21岁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熬成了37岁沉着稳重的中年人。 对此,他从未说过一句埋怨别人的话,而是保持住了心中“不安分”的一种坚强:一定要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带领家乡人走出大山,坚韧不拔地走下去!
紧跟时代,创自主根基
赵宝忠是一个争取主动,并善于分析经济走向大势的人。 1996年10月,政策机遇的砝码终于向这位“时不我待”的有心人倾斜。原西山建材集团改制。赵宝忠与几十名中层干部、职工自筹资金400万元,创办兰溪市新世纪水泥厂,商标为“科华”,建设当时需要投资3200万元的两条机立窑生产线。投产第一年,年产水泥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600万元,利税1000多万元。 “ 第一桶金”掘得异常顺利。可此时的赵宝忠并没有停下脚步、面对水泥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风云变幻的形势,他提出应变新思路:企业要具备市场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就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只有生产规模扩大了,经营成本才会降下来,进而实现规模效益的目标。 大方向认定之后,速度决定一切。他不失时机采取新的经营策略:立足技改求发展,走产品经营专业化之路,做大自己的“主业拳头”使其打的更有力。 1998年7月10日,浙江金华科华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赵宝忠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1月8日二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1999年12月28日,浙江科华第三条生产线点火投产,采用清华大学研制开发的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控制质量跟踪系统,技术性能和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在当时的水泥行业首屈一指。2001年12月8日,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开工建设,2002年9月1日点火投产。 起步虽晚,起点却高,并且“科华速度”令人吃惊。 事实证明,赵宝忠和他的创业伙伴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敏锐把握“政策是黄金”的深刻内涵,先发头筹,抢占了商机。赢得了进一步发展的主动权。明智之举,使他终于有一个能自主的事业根基,去追寻“带领家乡人走出大山,走出贫困”的儿时梦想! 跳出浙江,做大并做强
水泥行业的竞争,是市场和资源的竞争。赵宝忠深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商场如战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能只等待和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而是要有更广阔的胸怀,站得更高的视野,主动出击,为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打有准备之仗。 1999年8月,赵宝忠酝酿起做大“科华”的大动作。经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和科学分析论证之后,他决定“跳出浙江”:浙江第一家跨省投资创办“江西贵溪新世纪水泥有限公司”,年产水泥40万吨,2003年又扩建一条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生产线,一跃成为江西鹰潭地区主要骨干企业。 在“跳出浙江”的同时,赵宝忠又时时寻找发展壮大的机遇,脑子里思考的总是“如何做强科华”。为此,他采取多种形式扩张。1999年10月,收购兼并破产企业“国营兰溪市第二水泥厂”,重组为“兰鹰水泥厂”,后租赁“水电部十二局新安江特种水泥厂”和“江西上饶地区旋窑水泥厂”。这些举措不仅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还为当地解决了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促进了社会稳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一个又一个漂亮的主动仗,一次又一次迈上了新台阶。人们对赵宝忠和他领导的科华集团由衷赞叹。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欣然给赵宝忠题赠四个大字:勇于开拓!
到重庆去,挺进大西部
2003年5月,“非典”开始肆虐中国,恐慌气氛使人心惶惶,许多老板都躲避家中,闭门不出。 然而此时,赵宝忠却从千里之外,赶到山城重庆,跨进重庆市经委建材处的大门:“听说重庆綦江工业园区有个水泥项目,我是特地来了解情况的,请市经委建材处领导介绍推荐水泥的投资区市县!” 看到这位为事业“不顾一切、一身胆气”的浙江人,重庆市政府官员十分敬佩,立即热情接待,并专门介绍重庆水泥现状和推荐投资水泥项目情况。 观摩地图、了解现状、实地查看、研究布点、分析趋势、考虑成本……在“非典”的恐慌气氛中,赵宝忠着实忙了好一阵子。心中有底之后,他组织集团董事会全体董事、股东到重庆考察。耳闻不如一见,大家对赵宝忠的西部投资新举措一致认同。 2003年7月25日,在重庆渝洽会和三峡旅游节“一会一节”上,赵宝忠代表科华集团签下了浓墨重彩的投资合同:投资13亿,在重庆的綦江和万州各建年产3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 历史充分证明赵宝忠和科华集团决策层的高瞻远瞩。当时在浙江本土,水泥业一片红火,众多新型干法项目纷纷上马。但浙江水泥的产量是1.2亿吨左右,消费需求量却只8000万吨,市场已趋饱和,而且还有多家企业想做老大,竞争非常激烈,。2003年浙江水泥市场价格节节攀升的时候,也是将要进入低谷的时候,“科华”独辟蹊径,敏锐看到国家西部大开发对重庆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所以决定挺进西部,投资重庆,实施战略转移。当时领先一步,之后就可能领先多年。” 果然,2003年之后,浙江那些新上马的水泥项目,在低价无序竞争的漩涡中痛苦挣扎,而“科华”在重庆的投资项目,却沐浴着重庆基本建设驶入快车道的春光,优质的科华水泥在重庆綦江、万州及周边县市一路畅销。“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效应,既为科华稳健发展注入了活力,又为重庆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一份浙江人的贡献”。 “科华”一年建成两个厂,创造了“科华速度”的奇迹。之前几十年里,重庆綦江建设大型水泥企业提了多次,却一直没有实施。重庆万州更是没有一个大型的回转窑水泥厂,“科华”的投资既加快了当地水泥结构调整的步伐,又弥补了库区产业空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当地百姓就业,繁荣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科华的诚意更是令重庆綦江、万州的“父母官”和普通百姓深为感动。在各级机关部门的支持下,万州科华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还享受到国家财政部“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货款贴息的优惠政策。 而赵宝忠和科华人对重庆市、区、县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热情支持,更是时时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綦江、万州科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筹建时期,正值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对钢材、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进行清理整顿,为确保科华水泥生产线项目配套资金及时到位,重庆市办公厅专门召集有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市区县领导、市发改委、建行重庆分行专题向国家发改委和总行汇报,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及时解决项目配套资金。 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重庆綦江科华、万州科华生产线正式投产之后,重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和綦江县、万州区各级领导都率领有关部门的同志亲临生产现场视察调研,听取生产经营情况汇报,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万州区政府还主动当起“红娘”,搭起“戏台”,组织召开万州科华产品推介暨招商洽谈会,让科华唱“大戏”,使更多企业和用户了解科华企业和科华产品,构建合作双赢的平台。 心心相印,共谋发展;一场一景,情真意切。领导的关怀,部门的支持,给赵宝忠和全体科华人增添无穷的动力。去年12月26日,科华集团积极兑现承诺,开工建设万州科华二期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以实际行动回报重庆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和重庆人民对“科华”的支持和厚爱。 “我们看好国家的西部大开发,重庆的大发展,我们要在西部打造水泥航母,做大、做强科华!”赵宝忠信心百倍如是说。
“创新大奖”,“青山绿水”的责任
2006年6月3日,全球瞩目的 “2006浙商大会”首次发布浙商创新和社会责任奖榜单。该奖项评选历时三个月,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数百名浙商参评。经过激烈角逐,11名浙商荣获“省外浙商创新奖”,水泥界只有赵宝忠一人喜捧奖杯,是科华集团和每一个科华人的骄傲。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赵宝忠在集团有关会议上提出“创新既是科华的发展之本,又是企业家肩负的社会责任!”情真意切,指明方向,“科华”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使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社会责任感、当今企业家共同探讨的热门话题。就水泥行业而言,环境保护就是社会感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做水泥要赚钱,也要更多的青山绿水,通过创新,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科学发展观,共创和谐美好新家园!”在赵宝忠这种强烈情感熏陶下,科华集团在各地的成员企业,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对当地冶炼厂、发电厂等企业的废弃资源进行高比率再利用,把节能降耗,增收节支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 在“节约”的同时,赵宝忠又“大方得不惜血本”,投入巨资买“环保”。对生产线每个扬尘点都配置国际、国内领先的除尘设备,建立专职环保队伍,加强员工环保知识教育培训。注重环保设施维护管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健康发展。经国家方圆标志认证中心严格审核,集团下属企业全部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 现代化、园林式的工厂在东部、中部、西部巍然屹立在蓝天、白云映村下,大工业的恢宏气势和绿树红花相映成画,四周绿草如茵,清新雅致,构成一道独特亮丽风景线。重庆綦江、万州公司的周边群众以前看惯小水泥厂烟尘朦胧的场景,也曾经对“科华”投资建厂之后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颇为担忧,当看到“科华”整洁的厂区环境,高效的环保管理、先进的自动化设施等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时,他们的误解消除了,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连声赞叹意想不到。 “企业要饮水思源,尽自己所能,承担起社会责任”。 赵宝忠对各地科华水泥企业的经营者们常常这样提醒。 不断“充电”,赶时代脚步
赵宝忠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工工整整写下这样一段话―― 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企业的决策者。市场竞争日趋严峻,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企业决策者要不断“充电”,认认真真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当好“舵手”。 人生打拼将近三十年,他对个人得失从不计较,惟独难忘曾经的遗憾:在特殊的年代,错失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段。 也许是为了弥补这段曾经的遗憾,但更多的是学习日新月异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理论实践水平和能力。赵宝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报名就读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又攻读浙江大学工商经济管理研究生,同样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部课程的严格考试,再就读香港公开大学工商经济管理专业,又取得硕士学位。 “如今有些老总功成名就之后,就通过十分轻松的方式取得很高的文凭,可我们董事长却不这样,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为了学到新的知识、为了真正能管理好企业,他为之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努力!”科华的一名员工,十分敬佩地这样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