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刘备白帝城托孤

再论刘备白帝城托孤

 

周末,有朋自远方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伴着古人精光万丈的诗句,随着涛涛江水,与友人们在雾霭沉沉中一起重游旧地,再次踏上这早已没有了猿声,也没有了险峻的急流险滩,只剩悲剧英雄在此谢幕的地方。

长大了,看事物的眼光也跟着变化,想起儿时去白帝城,就是图个乐趣,现在却更能体会古人的思想,且促使我恶补了下三国文化,还是不虚此行!

公元221年,蜀汉皇帝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起兵十万,沿江而下,直取东吴。不料在今天宜昌一带的夷陵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余里,大败而回。时年63岁的刘备一生未遭此大败,羞愤之下,在回成都的路上病倒在了白帝城,临终与诸葛亮一同上演了一出“白帝托孤”的千古绝唱。

历史总有不为世人所知的一面,即使证据就摆在眼前。千余年来,“白帝托孤”一直作为君臣之间坦诚相待的典范,为历代人们用最生动、最美好的词汇赞美着,没有人看出其中有什么猫腻,甚至没有人想到其中会藏着什么猫腻!直到三百年前,一位杰出的满族政治家终于在疑惑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昭烈于亮平日以鱼水自喻,亮之忠贞岂不深知,受遗时何至作此猜疑语,三国人以谲诈相尚,鄙哉!”这位目光锐利的满族人名叫爱新觉罗·玄烨,史称康熙皇帝。与刘备站在完全相同角度的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隐藏了整整千年的不可告人。

刘备的托国之辞,其实阴怀诡诈。所谓“知子莫若父”,对于刘禅的懦弱无能,刘备应该比谁都清楚。主弱臣强,江山焉能不改名换姓?为了使儿子保有天子之位,命悬一线的刘备索性铤而走险,直陈要害,把诸葛亮逼到没有回旋的余地。事实证明,正是白帝城中诸葛亮诚惶诚恐的表白保证了汉蜀四十余年的社稷稳定。

原来如此!原来这个美丽的传说不过是一个遮人耳目的政治骗局,得益的是勾心斗角的帝王将相,受骗的是善良无知的黎民百姓。

其实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有许多很美丽的传说,在没有人揭穿它们之前,它们就像一个个七彩的肥皂泡,在众人的关注下闪闪发光。可一旦有人想上前探个究竟,它就马上破裂开来,变成一团雾气,消失在空气里,比如“白帝托孤”,比如“禅让”……

哎!那些动人的传说,又少了一个!

 

 

 

     

上一篇    下一篇